复旦大学出版社近日欲引进一套丛书的版权,最终因为国内的另一家出版社开出了更为优厚的条件,而使得洽谈未能取得成功。该社的林骧华先生慨叹,现在的版权贸易谈判越来越难了,许多出版社为了抢夺有限的图书资源,经常开出10%的高版税,而使得他们在谈判中开出的5%—7%的版税很难将书拿下。此种情景在当前的版权贸易热潮中,已经是屡见不鲜。一位出版界的朋友开玩笑说,现在和同行相遇,首先问对方的往往不是“你吃了吗?”,而是“你最近又引进了什么新书?”
综合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在版权贸易繁荣景象的背后,占主导地位的是引进版权的不断升温,在全国图书销售呈疲软状态的情况下,版权贸易仍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国内许多出版社都成立了专门负责对外版权贸易的机构,连一些小出版社,也想从图书的引进中分一杯羹。在版权引进的过程中,正如本文开头所描述的那样,各出版社的竞争已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国家版权局的最新统计资料表明,自1995年以来,全国各出版社进行的版权贸易共约1.6万项,其中引进版权约14500项,输出版权约1800项,版权引进与输出的比率约为9∶1,版权贸易中存在的贸易逆差显得十分明显。从纵向上来考察,引进版权的年增长率也都在50%左右。另外统计资料还表明,近几年引进版权的热点主要是科技、电子、计算机、财经、语言等方面的图书,这一趋势也标志着当前的版权贸易总体上是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与需求相一致的。据有关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二十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开展了版权贸易工作,引进版权的范围涉及到三十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很多出版社都在这个领域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版权贸易中何以会刮起如此强劲的“拿来主义”之风呢?上海科技出版社国际版权室主任史领空认为,市场需求决定了市场行为,出版社如此做,也是出于无奈的选择。因为现在的读者,往往喜欢文理兼容又具有思辩性的图书,而国内的作者在这方面显得比较欠缺,像科技社原来出版的一些浅显的科学普及读物已无法满足读者的需要。有些选题组织国内专家写,他也要借鉴国外的资料,所以不如直接引进。而且引进的图书往往已经经过了市场的检验,而请国内作者写作,写出来的书未必是你想要的,两者相比较,引进版权所冒的风险要小得多。
透过版权贸易中纷纷引进的繁荣表象背后,也看到一些令出版界担忧的问题。中国版权研究会副理事长刘杲先生在一次谈话中曾指出,有的单位为了压倒别的出版单位,自己抓到畅销书、热门书,不惜竞相抬高对外支付的版税,结果是兄弟相争,外人坐收渔利。这种做法或许对取胜的单位有利,对行业、对国家却不利。所以各出版社在对外版权贸易中应当以大局为重,加强行业自律。上海科教出版社的潘涛对这股热潮的评价是,许多出版社奉行的是“抓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原则,没有判断,没有筛选,有系统想法和长远考虑的就更少了。往往抱着“不求传诸久远,但愿今朝赚钱”的想法来引进图书,轰轰烈烈看起来很热闹的架势,掩盖不住这其中理念性东西的欠缺。更有业内人士担心,引进趋势的不断发展和膨胀,很可能会冲击到国内原创作品的出版,造成国内写作队伍的进一步萎缩。而一些持相反观点的人则认为,由于高品质书籍的引进,反而会促进国内作者队伍创作水平的提高。
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最近几年在版权引进上做得红红火火,该社的王斌介绍经验说,事实上,图书引进做得多了,根本不用一本书一本书地谈,其实机工社开出的版税并不高,但时间长了,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贸易伙伴,他们更看中的是你这个出版社的实力和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而并不只是眼前的几个钱,他认为这才是版权贸易的良性发展之路。一位专家指出,真正的出版事业是建立在版权贸易的基础上的;另一位专家又呼吁,国内出版社应有一种自我保护意识。从当年的海外出版社来内地“寻宝”、“挖宝”,到今天我们掀起“拿来主义”的引进狂潮,在这可喜变化的背后,应该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的地方。